学内容枯操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差别对待,没有做到公平对待,都会引起学生对某一学科或者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下面剖析一下青少年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角度

1、心理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情绪不稳定

从小学高年级(11岁左右)开始,他们身体开始迅速发育,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逐渐过渡到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使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特征错综复杂。身体的发育给他们带来一种“成人感”,希望自己承担成人角色的愿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这些问题困扰他们,不断引起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所以他们有时候对生活充满信心,感到未来一片光明,有时候又感到无聊、苦闷、焦躁,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如果这一内因与学业负担等外因发生共振,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缺失学习动机

缺失学习动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无学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没有动机,缺乏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他们多数情况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老师家长逼迫下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负动机,对学习有消极看法,认为学习无用,学习就是为了赚钱,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这种消极的学习认知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很不容易。

3、缺乏学习兴趣,沉迷网络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容易受到外在干扰刺激的影响。到了初中后,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经常面对各种考试和竞争,在这种压力的持续作用下,有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时网络游戏、视频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事物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导致兴趣的转移,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4、学习信心不足

学习上的失败,遭到指责、嘲笑,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学习是痛苦的”这一认知,自我评价进一步降低,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消极怠慢,逃避现实。一般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容易造成厌学倾向。厌学的学生多存在惰性心理,自控力较差,对于学习整个过程的所需的耐力非常缺乏,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导致厌学。

5、人际关系差

青少年阶段非常看重同伴关系和小团体的关系,由于性格原因或者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朋友,得不到同伴的认可,甚至被孤立或者霸凌,就会感到在学校没意思,或者害怕去学校,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家庭角度

1、控制型的教养方式

家长从小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要求,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人生道路去成长,用严格的标准要求孩子,很少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常常感到被控制、焦虑、不开心。

2、父母期望值过高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会使孩子承受非常人的心理负担。对于孩子的每次进步总是不满足,总是有更高的用标,使孩子感觉永远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产生挫败感,变得越来越自卑,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受损学习动力逐渐降低。

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都会比较差,缺乏自信心,面对日渐增加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苛刻要求,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或是极端的叛逆,和家里人关系僵硬,不沟通不交流,甚至有情绪过激行为;亦或是内向、懦弱、自卑,这两类孩子都是厌学的高发人群。

3、家庭不和谐,家庭角色不完整,缺乏关爱

父母感情不和睦,经常吵架,甚至闹离婚,缺少对子女的关爱。对孩子不闻不问,给孩子心里上造成严重阴影,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不值得被爱的,容易把父母之间的争吵归于自身,产生情绪问题,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备受关注,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放任自流,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往往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知识没有渴望。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比如学校教育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枯操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差别对待,没有做到公平对待,都会引起学生对某一学科或者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

四、杜会因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另外社会上求学、求职的压力不断加大,以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和上名校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无法以轻松的心态快乐对待学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