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抱怨熊孩子的问题,一个安静的公共场所,有的小孩一来大家都皱眉头。因为真的是太没有规矩了,又是大吵大闹,又是跑来跑去拿别人的东西打扰别人做事。我们都很讨厌这些孩子,讨厌熊孩子,其实是讨厌孩子背后的父母,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规则的意识。

有的父母甚至说他是个小孩,不懂事,你们就不能让着他一点吗?父母这种纵容,真的是在拿孩子的前途往火坑里送。我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父母,这些父母为了追求看似良好的亲子关系,什么都顺着孩子,不去给孩子立规矩,这种教养方式叫做溺爱。他在未来一定会给这个孩子带来更大的麻烦。

一段健康的关系一定要受到规则的约束,这里我们就聊一聊怎么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毕竟是孩子,怎么让他们理解规则并且遵守规则呢?大多数的父母当他们跟孩子沟通无效的时候,都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会说,规则就是规则,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必须遵守。

人的大脑对于你必须这种说法是非常敏感的,这种说法把外界的要求变成了一种指令,强硬的施加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会很抗拒。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别吵,爸爸怎么跟你说的?在图书馆应该怎么做?要保持安静,你看大家都看着你,你再吵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这个爸爸为了贯彻他的规则用了两种力量,一种是图书管理的人,大家都看着你;还有一个力量是警察,警察代表的是权威。这种方法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权威投射,除了警察之外,我们对孩子常用的权威还有长辈和老师。

像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父母就说,快吃不然我就告诉你们的幼儿园老师。你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其实很危险。因为他把老师捧到了一个特别的位置。

你为什么吃饭?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因为老师有要求,老师让你吃你就得吃,相当于是爸爸妈妈在为了老师的权威信背书,这就给孩子植入了一个信念,让他觉得规则必须遵守是因为权威的意志。

什么是规则?老师就等于规则,这个信念的害处是什么呢?万一这个权威是坏人怎么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中学,老师,他是有可能会做坏事的,当然我们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老师都是好人,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老师可能会做坏事?遇到这种老师那不就惨了吗?

新闻里边经常报道,有的夏令营发生了性侵的案件,孩子觉得很不对劲,但是他不敢反抗,因为这是老师。老师让我好好吃饭,哪怕我不想吃我也必须得吃,那现在老师让我脱衣服,我脱不脱,所以权威投射的逻辑是一把双刃剑,他强化了规则,但他也很危险。

你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不可以,因为警察说不可以。你想玩不想写作业不可以,因为老师说不可以,你跟长辈说话没大没小不可以,因为长辈说不可以。

想一想这些逻辑是不是我们平时经常在用,我们以为是在帮助孩子树立规则的意识,但其实也在培育他们对权威的盲从。

这里教父母一种新的方法,既让孩子听懂规则遵守规则,又不借助于权威投射,

这种方法叫做把规则变成约定。

约定的意思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大家共同遵守规则,之所以是规则,不是因为长辈或者老师的权威才成立,只是因为它有好处,是我们共同想要遵守,父母向孩子说明这个规则的好处是什么,然后再让孩子以自己的动机来加入这个约定,同样是在图书馆的例子。

你知道吗?在图书馆有一个约定,大家要小声说话,为什么要这样约定?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安静的看书,你要不要加入这个约定呢?这样子,你在这里看书的时候,别人也都不会吵到你好。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 我们强调了自主动机,孩子更愿意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别人强制要求他做的事情,现在孩子可以选择。并不是必须遵守规则,他是一个约定,孩子可以选择加入这个约定享受它带来的好处或者也可以拒绝。这时候权威就变成了孩子自己,所有的选择都由孩子自己来做。
  • 这种方式颠复了传统的权威概念,孩子不会盲从权威。
  • 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既然规则是一种约定,那就并非是永远不可动摇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打破规则,当然也要为此承担代价。

所以孩子在学习规则的时候,他学到的不是僵化、刻板、服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