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把孩子反复做的事情帖标签。人为什么会贴标签啦?心理学家克瑞斯曾经阐述过,贴标签其实是为了对复杂的现象世界进行简化。他写道,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叫凯文,今天他观察到凯文有如下表现,凯文捉弄他的妹妹,凯文不想做作业,凯文在哥哥打他之后还了手,凯文享受被重视的感觉,凯文行为放肆,凯文安慰他的妹妹,凯文帮哥哥修理东西。

刚才总共说了凯文的7种行为表现,但很多人可能只记得前边五种,因为你情不自禁地想这个叫凯文的小朋友是不是有点问题,其实,刚才的七个表现只有前边五种支持这个标签,后两种是无关的,甚至是相反的,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性的忽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经常给父母提议,好好观察孩子有没有不一样的表现,把这些例外说出来,让他看到。

如果觉得孩子是内向的,建议你这样跟他说,我发现你对熟悉的人说话很大声,跟不熟悉的人说话很小声。或者如果觉得一个孩子没有专注力的话,就说我发现你看动画片的时候比学习的时候更专注。或者你从客观的因素上去寻找对比和例外,比如说昨天你写了三分钟的作业你就开始玩,今天你到了第五分钟才开始玩,你只用了一天,比昨天坚持的时间就延长了2分钟,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沟通方式,就是从标签的背后寻找例外然后把这个例外说出来,这叫做例外沟通

父母可能很疑惑,来做咨询肯定问题已经严重到相当程度了,你光是强调一些小小的例外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是有意义的。大脑喜欢简化,而简化阻止了我们对一个人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为了打破这种简化,摆脱自症的循环。

第一步是观察关注到孩子身上有不一样的地方,然后说出来,从客观的角度告诉孩子他有哪儿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或者跟他自己其他时候不一样,内向的人他一定也有放开跟人交流的时候,不专注的孩子他也会有聚精会神打游戏的时候。看到不一样,才能做的不一样,当父母看到不一样的时候,就会使用不一样的态度与孩子相处,这种更积极,更肯定的视角。也一定可以激发孩子更好的表现,这不再只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价值观,提醒你从标签里跳出来,带着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那些所谓的缺点,看得越多越是会发现他们充满了无穷的可能。

语言会制造出不同的现实,换一种沟通语言,就可能换了一种更好的现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