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人喜欢买买买,孩子们对金钱的认知也比较模糊:在我们传统教育中,父母很少与孩子谈到金钱。研究显示,父母却是金钱教育里最重要的人,父母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金钱观。

一项调查询问了1021名成年人对育儿和金钱教育的感受,多数父母表示他们宁可选择带孩子去看牙医(39%)、与孩子谈论性教育(36%)或直接帮他们交超速罚单(6%),也不愿和他们谈论关于钱的话题。

反观对孩子的调查,当他们被问及他们的财务榜样是谁时,大多数受访者(37%)表示是他们的父母(19%父亲,18%母亲)

很多家长表示不想和孩子谈钱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一个具体数值并不是孩子能够理解的标准答案。现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养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养好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比“砸钱”更重要。和大家分享几个常见误区:

1.孩子要什么都同意

在超市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看上了一件东西,爸爸妈妈不给买就大哭大闹。爸爸妈妈迫于公众场合的压力就直接买了。

这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的行为,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年幼的孩子需要学习区分“需求”和“想要”之间的界限。我们应该耐心地和孩子讨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教他们如何做出决策,这种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小TIP:让孩子学会列购物清单,购物清单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刚需和弹需,还能避免超支:

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五六岁的孩子可以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想要的东西,几天以后孩子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些东西。

在和孩子一起去购物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说:

“今天我们一定要去买画笔,如果不买你就没有笔画画了哦”;或者:“虽然你的画笔用完了,但妈妈上周已经给你买了新的,这次可以不用再买啦”,“左边的画笔又便宜又好用,右边的贵一些还不容易出水,你觉得买哪个呢?”。

让孩子去判断什么是必须买的,什么是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在实例中去比较和选择。

2.总是直接给孩子钱

对孩子们来说,理解金钱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赚钱。直接给钱,跟为了钱付出劳动是不一样的。

用我们自己做个假设:如果你花了一天时间洗衣服,得到了5元,然后家人也给了你5元。如果其中有一个5元从你口袋里的洞掉了出去,失去哪个5元,你的感觉会更糟? ”

小TIP:让孩子学会自己“赚钱”

在孩子表现出可以帮忙做家务的迹象之后,比如把玩具或脏衣服放到洗衣篮里,最早可能在3岁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清理桌子,帮忙洗衣服,倒垃圾。耗费时间和精力挣得的“工资”能让孩子更好地明白挣钱不易,在买东西之前会更加慎重考虑。

但用做家务换零花钱的方法要适度哦,因为家务劳动本来就应该每一位家庭成员一起承担。

3.不让孩子参与重大决策

还有一种家长是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孩子在花钱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决定权。从小没有参与过决策的孩子,内心对钱并没有太多的感知和印象。等到孩子独立成年后,很可能收入和开支没办法很好匹配,甚至陷入到金钱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让孩子学会参与“金钱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和把家庭重要开支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和孩子谈论期待的春节假期行程,一起看机票价格及开车费用,最终决定开车还是坐飞机,还有餐食酒店的价钱等等,鼓励孩子对行程的细节提出自己的意见。

钱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金钱观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

《小狗钱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钱钱让小女孩吉娅列出了10个想变得富有的理由,而写完那份清单以后吉娅突然觉得:“富裕”是一件很值得去争取的事情。富人可以轻易买到这些东西,也能做许多有趣的事情。

跟孩子聊钱,不是要培养一个富豪或者小财迷,正确的金钱观教育能让孩子为将来做好准备。

在投资理财、管理家庭财富、职业规划等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父母成功或失败的生活案例就是孩子最好的经济学实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