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获得一些知识、经验、技能,从而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适应力变得更强的过程。

它是一项改善个体功能的活动。

当我们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来“奖赏”自己,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这是由人类脑功能的进化决定的。

也许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经历一些磨难,或者经过一段艰苦的练习,但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始终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达成某一个自己所期待的目标,对这一目标的期待和预期本身就能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产生

所以,认为学习本身是痛苦的人,往往只是看到了局部和表面而没有看见全程和底层逻辑。

误读二:是电子游戏抢走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认为学习效果是由学习时间决定的。其实,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并不是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学习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学习时间反而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不是因为玩电子游戏影响了学习,而常常是他们厌恶了学习,才开始沉溺于电子游戏

误读三:孩子是因成绩不好而渐渐讨厌学习

我们近来发现,不只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讨厌学习,越来越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开始讨厌学习了。

所以,厌学这件事并不只是单纯基于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是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觉得没有意义。

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做一些无效作业、重复练习、碎片化考核、无应用场景的自我论证时,也可能会产生无意义感。

聪明的孩子也有可能厌学,越聪明越清醒,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就会对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方式感到厌倦或失望。

误读四:孩子本身就不求上进,缺乏意志力

中国古代曾经有“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等励志的学习故事,让人们误以为学习主要靠的是意志力。

事实上,真正的学习力量,不是意志力而是内驱力

一个人希望认知上实现突破、行为上出现改变,从而变得更有能力、适应性更强,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

而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极其有限的,仅靠意志力来达成学习目标,总有力量耗竭的那一天。如果孩子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仅靠意志力来维持学习,这种过程是不会长久的。

误读五:孩子的耐挫能力差,学习上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放弃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一个人能够持续地做某一件事,他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之比,应该大于2.9013:1,这叫“洛萨达线”。

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收到的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之比已经达到1:6。

也就是说,过度的负反馈严重地干扰了孩子的学习,消解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有些时候并不是孩子耐挫能力差,而是他们在经历了反复的挫折和打击之后,依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方法,这才是失败的开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