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看这样的场景。

有一天,你不想吃饭。晚上你躺在床上翻朋友圈,你看到有人在一块聚餐,他们在吃火锅、麻辣烫、小龙虾,看着看着你就会想,好饿呀,也想吃点东西,说不定你就会起来煮个面什么的。

但是换一种情况,如果是你妈妈知道你没吃饭,她就一直在旁边念叨说你怎么可以不吃饭,赶紧起来去吃点东西,你不知道饿了对胃不好吗?想一想你会是什么反应,你会不会觉得你妈很烦,哪怕想吃都不会去吃。

人就是这样,天然的渴望自主性,被逼着做一件事,哪怕是自己愿意做的都会不太舒服,我们的大脑对于你必须、你应该这种指令性的语言会极端的敏感。

同样的看看和孩子互动的画面。

妈妈:好了,别玩了,你该回家吃饭了。

孩子:我还想多玩一会儿嘛。

妈妈:好吧,那你再玩五分钟吧。

(五分钟的时间到了)

妈妈:好了,五分钟到了,你必须回家了。

孩子:不嘛!我想再玩一会儿嘛

妈妈:说好了五分钟,你怎么不守信用呢!

这场景父母是不是很熟悉,大部分父母可能都很熟悉。一开始我们都是温和耐心地对孩子提要求,但是孩子觉得那个需求是你要他这样做的,他就容易拒绝你,到最后我们父母急了、怒了,开始变凶了。你走不走,不走我走了。有的甚至动手打孩子,好像必须使用这样的雷霆手段,孩子才会听话。

可是,这样可能暂时是有效的,但父母和孩子都不舒服,而且次数多了它会形成一种依赖,暴力镇压就会变成父母唯一的手段,好像只有够凶够狠才能管住孩子,那等孩子长大了,到了青春期,他就会逃避反抗甚至是针锋相对,那时候你怎么办呢?用更大的暴力吗?那青春期很多糟糕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这样的延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